编者按:为探寻“发现教育”理念在德育实践中的创新路径,近日,本刊记者专访广东省东莞市沙田实验中学校长、广东省粤派名师德育工作坊主持人陆虎,了解发现教育如何让道德成长成为师生双向发现的旅程,为构建新时代德育生态注入鲜活经验。
陆虎
中学历史高级教师。广东省东莞市沙田实验中学校长、沙田实验中学教育集团理事长,东莞市政府督学,陕西师范大学、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兼职导师,华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,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兼职教学导师,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材培训专家,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教材培训专家等。广东省优秀青年历史教师、省骨干教师、省粤派名师德育工作坊主持人,东莞市教学能手、市学科带头人、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。曾获全国、广东省、东莞市现场教学比赛一等奖,获东莞市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、大中小学暨幼儿园教师演讲比赛、教学设计比赛、课例研究比赛、年度论文比赛、优课比赛、微课比赛、说课比赛等活动一等奖十余项。出版《发现:一个教育人的自白》等著作4部,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多万字,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1篇,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教学与教育、学校德育与学校管理、家庭教育与生涯教育。
记者:如何理解“发现教育”理念?
陆虎:
发现教育(Discover Education)是一种引导师生共同开发和利用智慧潜力的教育理念。它旨在发现施教者和受教者的积极方面,挖掘彼此的内在潜力,通过教学相长实现共同成长。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,“发现自己,认识自己,成为自己,超越自己”构成了发现教育的核心内涵和终极目标。教育本质上是关于人的教育,其目的是发现人、提升人、成就人。作为一种教育追求,发现教育的终极目标始终指向人的自我发现。
在教育史上,孔子提出的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”的启发式教学法以及“视其所以,观其所由,察其所安”的观察育人法,孟子“引而不发”“尽信书,不如无书”的教育思想,都蕴藏着发现教育的智慧。这些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思辨能力,与古希腊的“精神助产术”思想不谋而合,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:“苏格拉底从不给学生现成的答案,而是让学生通过探索得出结论。”
近代教育思想中,卢梭、斯宾塞等人倡导的“发现法”,以及杜威的“五步教学法”,对“发现法”教育思路进行了系统阐述。特别是布鲁纳,在吸收德国“格式塔”心理学理论和瑞士皮亚杰发展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,明确地提出了“发现学习”理论。
维果茨基的“最近发展区理论”指出,学生的发展水平有两种: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,另一种是学生潜在的发展水平。这表明,只有通过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,学生才能真正领悟“教育即发现”的深刻内涵。正如英国教育家怀特海在《教育的目的》一书中所说:“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,教育的目的就是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。”
“发现”不仅是一种教育哲学和教育追求,也是一种教育方法和实践智慧。作为一种教育哲学,发现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:从发现的主体来看,包括教师、学生、家长等;从发现的对象来看,涵盖自我、他人、自然、社会等;从发现的途径来看,有主动发现和被动发现等。
当前,我国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创新教育教学方法,探索多种培养方式。比如,倡导启发式、探究式、讨论式、参与式教学,帮助学生学会学习;激发学生的好奇心,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,营造独立思考、自由探索、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;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,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。这些举措都体现了发现教育的价值内涵和核心主题。
以项目式学习推动德育管理
记者:您的德育工作坊的目标有哪些?
陆虎:
科研方面,深耕一项课题。
工作坊围绕省级课题“基于面向未来多元贯通培养的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校本实践研究”开展行动研究与理论建构。针对学生优长特色发展、拔尖创新人才早发现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自我调适能力、学生生涯教育与职业规划等,探索小初高一体化贯通培养,强调长时段、微视界、小德育、大文章,时时处处发现学生的优长与个性,开展“一人一案”个性化、贯通式培养。
育人方面,淬炼一种风格。
发现教育视域下的德育工作,其核心理念是从传统的灌输模式转向发现模式,德育目标也从单纯的规范行为转向培养道德自觉。这种转变强调学生的主体性、情境的真实性和成长的自主性,鼓励学生在探索、体验和反思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道德价值。通过赋权学生、创设真实情境和开展反思性实践,以真实问题引导道德认知,将道德教育还原为生活实践,开展过程性评价,关注道德成长的动态过程,让道德成长成为主动发现的旅程。
队伍方面,成就一批名师。
教师不仅需要“发现”他人,也需要被“发现”。在队伍建设方面,工作坊确立了“以专业为先、以阅读为乐、以互助为要、以共进为趣、以实践为基、以育人为本”的团队文化。这种文化聚焦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育人艺术的提升,推崇互助共进、互惠共享的团队精神。
对于工作坊学员个人而言,每位学员都制定了三年职业规划以及个性化的专业发展需求。工作坊主持人则提供“一人一策”的精准指导与帮助。工作坊致力于发现学员的潜力和特点,挖掘他们的优势和长处,并给予合适的指引与支持。同时,工作坊学员也需要在实践中发现育人的新思路、新方法和新局面,深刻领会发现教育理念的精髓,并不断丰富和发展其实践智慧。
学生“一人一案”个性化、贯通式培养
记者:在“发现教育”实践过程中,有哪些印象深刻的活动案例?
陆虎:
以学生远足拉练为例。一场以“发现教育”理念为指引的“问道松湖、致远未来”远足拉练活动,将磨炼学生意志力、培养团队协作力作为主要目标。该活动在课程目标、过程任务、课程评价和活动成果等多个维度,都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、情境的真实性和成长的自主性,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设计与思考。
在该课程开发过程中,学生代表全程参与,与教师项目课程组共同完成任务。他们参与了课程主题的确定、路线的设计、课程手册的编印、手绘地图的绘制、补给站与沿途路标的设计、安全预案和医务点的规划、宣传策划的布局,以及现场图片和视频的拍摄采集等。通过深度参与这些环节,学生不仅发现了课程的内涵,也体会到了其中的乐趣。
学生们带着“发现”的意识,积极参与体验真实情境,并实现了自主性成长。例如,有的学生考察了远足拉练园区垃圾桶的摆放与设置问题;有的学生调研分析了沿途小商贩的营收情况;有的学生研究了徒步里程与生理反应数据之间的关系;有的学生调研了沿途的植物与土壤情况;还有的学生创作了《沁园春·游景》等诗歌短文。
课程设计以育人目标和课程目标为导向,学生深度参与其中,明确了课程任务。通过基于证据模版的评价,学生能够对活动进行反思和复盘,形成完整的课程闭环。这一过程将发现教育理念充分融入每一个环节,让学生在实践中联系生活,在活动中获得新知,在体验中发现成长。
教师“一人一策”个性化专业发展
记者:未来,您的德育工作坊有怎样的发展计划?
陆虎:
基于发现教育理念,开发德育课程,融入发现式德育,形成精品系列课程。在学科渗透和跨学科设计中,挖掘德育议题,引导学生思辨。通过项目活动,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社会责任感、道德自觉和社会担当。
基于发现教育理念,创设民主、开放的德育环境,以民主管理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,以隐形德育文化传递德育价值。开展学生自治委员会、学生校园法庭、青春演说与TED演讲等活动,培育学生的生活力与创造力。
基于发现教育理念,拓宽德育场域,以家校社联动强化活动实践与德育认知。充分实现校企协同、跨界协同、跨学段协同育人,在生涯教育、家庭教育、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创造新范式。
基于发现教育理念,开发“发现·未来”评价系统,以MTC评价体系为蓝本,围绕学生能力点与核心素养,让德育评价可视化、可复盘、可追踪、可触摸。
基于发现教育理念,培育专业化的德育队伍,转变教师的育人观念与方式。教师从权威到引导,再到发现,学会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法激发学生的道德思辨,善于用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”的激励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自己、认识自己、成为自己、超越自己。
学生们参加远足拉练活动
(来源:《成长》杂志2025年7期)
宝尚配资-宝尚配资官网-口碑最好的配资平台-配资排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